疲劳性骨折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2019不再被这些老谣蒙骗博州网警巡查 [复制链接]

1#

俗话说:“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。”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,一批利用大家的养生“痛点”,以网络为传播手段的健康传言便应运而生,诸如酒能暖身、房间放洋葱防流感、车内矿泉水经暴晒会致癌……这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健康谣言,隔三岔五就会冒出来,刷一下存在感,让人将信将疑,真假难辨。有时候眼见未必为实,有图也不一定就代表了真相。新年伊始,我们回眸一下年那些曾带给我们多少烦恼和困惑的健康传言,再次让我们澄清事实,擦亮眼睛,还原真相,让科学给我们的健康生活做主心骨。,万象更新,就让这些谣言的老梗就永远留在逝去的年,再无立足之地。

谣言1:喝酒能驱寒?

喝酒驱寒这种说法从古流传至今。我们经常听到“当你感觉冷的时候,喝一杯烈酒可以快速取暖”的说法。去年岁末开始,天气就十分寒冷,这种说法又一次在朋友圈流行起来。

真相不仅不能暖身还容易感冒。医院医院主任药师刘皈阳表示,酒后身体发热只是假象。人在喝酒后确实会有全身发热的感觉,因为喝酒后,酒精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,使血管扩张变粗,血液循环加快,血液集中在皮肤的毛细血管里,使人感觉皮肤很温暖,甚至会脸发烫,造成了喝酒可以抵御寒冷的假象。但感到温暖的只是皮肤表皮,这种喝酒暖身的现象只是暂时性的。本质上,喝酒后人体热量的消耗也会相应增加,热量通过皮肤散发,其实是消耗了体内更多热量。因散热速度加快而消耗的热量,比酒精供给的热量还要多。当热量产生速度跟不上散失速度时,体温便会下降,人就会感觉冷。所以喝酒不仅不能暖身,起不到御寒作用,还容易使人感冒。

谣言2:房间放洋葱可防流感?

冬季是感冒高发季,年2月有网上传言说,洋葱是“细菌磁铁,房间内放入洋葱,靠其气味可杀灭病菌、预防流感”。

真相吃洋葱才能杀灭细菌。专家表示,没有食物会主动吸附病菌,在办公室或家里放一颗洋葱可以吸附病菌、预防流感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。虽然洋葱鳞茎和叶子里含有一种硫化丙烯的油脂性挥发物,这种物质能抗寒,有较强的杀菌作用,能杀灭包括呼吸道和肠道里的细菌。但通常是要每天口服一定的量才能达到这样效果。只把洋葱摆在那里是完全没有用的。

此外,生物学家指出,病毒需要寄主才可以增殖,它们在寄主体外根本不可能移动、穿过房间。所以无论是把切开的、剥皮的,还是完整的洋葱放在房间中,都不能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。最靠谱的预防方法还是:勤洗手,远离流感患者。

谣言3:车内矿泉水暴晒会致癌?

夏天,很多有车族都喜欢在车里放一箱矿泉水,随渴随喝。但年6月,网上有传言称:矿泉水瓶经阳光暴晒或长时间存放在闷热高温环境里,其外包装材质容易老化并释放有毒物质,长期饮用这样的水会致癌。

真相温度达不到使PET发生化学反应。矿泉水瓶之所以选择PET塑料制作,是因为PET属性相对稳定,一般要在℃的高温下才能熔化,想要发生相关化学反应,温度至少要达到℃以上。而常识告诉我们,就算是在气温特别高的夏季,一般车前挡风玻璃的温度也不会超过70℃,不会使PET发生化学反应,更不会释放出致癌物。

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,只要矿泉水瓶符合国家标准,即使经过暴晒也不会使矿泉水瓶发生化学反应。但谨慎起见,食品接触类塑料制品,还是不要接受高温“考验”为好。而且已经打开的矿泉水最好尽快喝完,因为存放时间太久容易滋生细菌、变质,喝了有害健康。

谣言4:隐形眼镜遇高温会化?

年8月,一则旧传言重回人们视野:37℃以上的高温天气就不要戴隐形眼镜了,吃火锅和烧烤的时候也不要带,不然高温会让隐形眼镜熔化,黏在眼球上。

真相那样的温度人脸早已先行避开。专家指出,隐形眼镜的主要材料是硅胶,属于高分子材料,结构稳定,熔点一般在℃以上。如果要使隐形眼镜熔化,必须要达到很高温度,这个时候人的脸部已有反应,会自动避开高温。此外,人的眼睛具有天然的保护功能,在吃烧烤和涮火锅时一旦产生高温热气,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眨眼或闭上眼睛,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。因此,根本不用担心隐形眼镜会熔化,黏在眼球上。

专家提醒,虽说人戴着隐形眼镜靠近火源,正常情况下都不会导致眼镜熔化,但是如果长时间贴近温度太高的地方,会加快眼球表面的水分蒸发,以及镜片脱水的速度,使眼睛产生异物感,必要时可适当滴几滴抗菌眼药水。而且镜片脱水变硬容易与角膜吸黏在一起,这时在摘隐形眼镜之前,最好滴些人工泪液,以免伤到角膜。

谣言5:酷暑天喝冰水微血管会爆?

年夏天,一则传言在网上疯转:“在40℃的天气,如果从户外走进空调房马上喝冰水,微血管会爆掉。”

真相受冷刺激血管会收缩但不会爆。“不管是人体皮肤还是血管,都适用于热胀冷缩的原理。当我们身处高温时,如果突然受到冷的刺激,血管确实会收缩。”朱毅表示,但人体内环境是相对稳定的,具备强大的调节机能,健康人群在高温天气喝冷饮,基本不可能导致血管爆裂。

尽管传言过于夸张,但需要注意的是,人们在酷暑天突然喝冷饮,可能会引起局部痉挛和不适,如胃肠痉挛、头疼等现象,但症状较轻可以很快缓解或改善。

谣言6:面条加“胶”没法吃?

年9月,一条“面条被水洗后还剩下少许不溶于水的物质”视频走红网络。消费者买了不同品牌的面条用水泡一段时间,结果每个品牌的面条都有胶状物质形成。该名消费者在视频中表示,现在好多面条都加了“胶”,没法吃了。一时间,“面条成了有毒食品”的说法甚嚣尘上。

真相不溶于水的物质是面筋。朱毅表示,面条是面粉做的,面粉在水中浸泡后,当其中的淀粉和其他杂质全部被洗掉后,最后剩下的就是面筋。面筋是小麦粉遇水后所特有的一种胶体混合蛋白质,由不溶于水的麦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,这就是谣言中所谓的“胶”。

“这些胶状物并不是人为故意添加,不会产生任何食品安全问题。相反,它们是富有营养的蛋白质。”朱毅笑言,如面包、馒头、面条、饺子皮等在水中浸泡清洗后,都会得到不溶于水的面筋。一般来说,挂面中的湿面筋含量越高,说明其应该是由蛋白质含量更高的面粉做成的。

谣言7:穿秋裤会丧失抗寒基因?

年11月,很多不抗冻的人早早把秋裤穿了起来。但网上也有流言说,穿秋裤可以令人丧失抗寒基因,造成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退化。

真相环境导致的性状改变很难遗传。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樊新荣指出,这个说法缘于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,20世纪50年代,苏联著名遗传学家李森科向斯大林报告:在秋裤的“溺爱”下,人的双腿和关节的抗寒性会在几代之后丧失。而所谓的抗寒基因,是遗传学家在西伯利亚土著身上发现的一组基因,这些基因不需要经过肌肉运动或大脑调节干预,就能帮助人体把储存的脂肪直接转化为能量。

那么这个经久不衰的“传说”是否真的有科学道理呢?樊新荣表示,其实不然。一方面从基因的角度讲,虽说环境可以影响基因,但由外部环境条件导致的生物性状改变是很难遗传的。因此不穿秋裤只是个体抗寒能力的训练,从整体来说,不会导致基因的改变和遗传。

虽说穿不穿秋裤和抗寒基因没关系,但抗寒能力却和很多因素有关。医院老年病科学科主任医师谭子虎说,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,长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,其耐寒能力远远高于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群。而且,耐寒能力可以通过锻炼提高,如游冬泳的人会比一般人更耐寒,体质也更好。此外,腿部抗寒能力还与腿部皮肤感知温度的能力有关。简单地说,每个人的皮肤对冷热的敏感程度不同,皮肤对低温不敏感的人抗寒能力也相对较强。

谣言8:冬天骨头会变脆?

医院门诊显示,一到冬天,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会增加。因此,网络上流传起这样的说法:人的骨骼矿物质密度在冬季呈减低的季节性变化,部分骨头会变得极其脆弱,也就是常说的“一到冬天骨头就变脆”。

真相钙流失是长期渐变过程。樊新荣认为,天冷时出门少加上运动少,受太阳光照射时间短,这确实会影响钙、磷的正常吸收和骨化作用,造成体内钙质流失较大,但不一定会导致人体骨骼在冬天变脆。

谭子虎也指出,冬天因为晒太阳少导致人体骨骼出现的钙流失等问题,完全可以通过春、夏、秋3个季节弥补回来。骨头变脆是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。

那么为什么一到冬天,骨折尤其是中老年骨折患者就会增加呢?谭子虎说,冬天骨折的人多可能与冬季地面变得坚硬,且与人们衣服穿得比较厚、行动笨拙,在冰雪天容易滑倒有关,中老年人尤其如此。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冬天骨头会变脆。

谣言9: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有剧毒

“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对人体有害”的传言年在网络上和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